战平阿曼,或许已经是这支国足的天花板
凤凰网体育《凰家看台》出品
文丨凤凰网体育资深评论员丰臻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队自参加十二强赛以来的凤凰网前4篇评论文章的标题,如下:
0比3完败给澳大利亚, 《封闭的中国足球,已跟不上世界的节奏》 。
0比1被日本围攻, 《中国国家队里,为何巴西族看起来是最拼的》 。
3比2侥幸拿下越南, 《亚洲三流里的一流,中国队还能维持多久》 。
2比3略遗憾负沙特, 《国足总是输球,非要每个中国人都背锅吗》 。
洛国富被换下成为李铁最大败笔
十二强赛第5场,国足1比1战平阿曼,因为临场调度有明显失误,陈戌源指定的主帅李铁赛后再度遭到口诛笔伐。第5篇,已经不知道写什么了,正如球迷已经不知道在评论区吐什么槽。该随性而骂的都骂了,该理性分析的都分析了。中国足球最可悲的一点体现在:他总是一遍一遍重复相同的剧情,甚至都不能给媒体和球迷提供新素材。
比悲哀更悲哀的,是无趣。
我尝试着共情。我倾向于告诉自己,不是他们输了是我们输了。
武磊进球后与队友庆祝
张琳芃,肥城站铁路工人和济南一所职业学校印刷工的儿子,来自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人阶级家庭。七岁那年,张琳芃为了练球离开了家开始漂泊,母亲在被窝里痛哭一场。
武磊,他那位来自山东农村的回族父亲在南京当兵退伍后,原本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后为陪武磊练球,挨着学校做了八年保安,经常日夜颠倒。
张琳芃
吴曦,出身于石家庄一位大学教授和中学老师的组成的知识分子家庭,这让他的性格多年来像棉花一样温和,即使在狂放的上海申花也没有“学坏”。
颜骏凌,一个从小到大都有礼貌的大城市孩子,在外婆的弄堂里开始了自己的足球生涯,为此,特种兵转业的父亲在90年代末期每天骑摩托送他去离家很远的足球特色学校读书,直到被徐根宝选中。
尹鸿博,父亲是长春一家工厂的门卫,母亲是厂里临时工,为了给尹鸿博交4万块钱的学费,家里把房子卖了。他曾说我就是父母最大的希望。
池忠国和金敬道,来自延边州的朝鲜族矮个子,看面相似乎比任何人都能吃苦,他们总在场上不停地跑。另一个没有没什么上场机会的朝鲜族队友高准翼继承了父亲高仲勋的事业,尽管他父亲这辈子说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那句“中国足球,没戏!”
洛国富受伤倒地
如果你意识到这些人都是人群里的普通人,来自最普通的朴素的中国家庭,你会觉得我们跟国足之间没有什么界限,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不该嫌弃这支球队。无非是他们恰巧挣到了一些钱,只是恰巧。
但我们确实又没有办法不嫌弃它,就像我们难免讨厌自己是身上某些该死的缺点。某种程度上,国足承载了我们对现实的愤懑:糟糕的东西是不是注定永远糟糕。
想起南京市民李先生曾经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有时候你就觉得这都是民谣歌手的无病呻吟。但国足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会提醒你,它还真是个现实主义的问题。
洛国富
更好的办法,唯一的办法,不是“我们去建设它”,而是我们不要沉浸其中,不要有太多情绪代入,而是用抽离的方式去看待它。不把它当成胜负很重要的比赛看。可以把它当成美学(西西弗斯的哲理性悲剧)看,当成社会学(一种虚妄的群体狂欢)看,当成传播学案例来研究,或者把它当作一部贾樟柯式的纪录片(李铁的反面就是小武),一部略微真实的真人秀,甚至一部半真半假的《走近科学》
——这还是网友发明的太笋的梗《国足洗脚,下游鱼亡》。
并不夸张。中国足球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学样本。你怪球员,球员说从小他们就刻苦训练才可能在国内出类拔萃;你怪李铁,他说他也只是在义无反顾地追一个10年前就有的国足主帅梦;你怪陈戌源,他说他并没有为一己私利,是顾全大局,坚决服从组织任命;你怪金元足球,许老板和王老板说他们只是在商言商;你怪大环境,大环境说为什么我们的女排是冠军,男篮还是亚洲一流,苏炳添能跑进世界前八。
国足何时能走出泥潭
无解。无奈。无趣。继而上升为一种更深刻的有趣。除此以外,别无它法,否则就只能放弃它。
想起陈戌源在四十强赛最后一场中国队拿下无心恋战的叙利亚而晋级后的那场更衣室的舞蹈,一场尬舞,应该配上现在 上最火的歌《漠河舞厅》。我能想象陈主席的舞蹈配上这段bgm是什么味道:孤独的味道。
我倒是不想骂他,因为在我看来,中国足球不是一场狂欢式的闹剧,而是一场安静的深入骨髓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