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经过漫长的4个月休赛期后,2021赛季中超终于迎来第二阶段重启。这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最寒冷的冬季,哪怕是十几年前反赌扫黑风暴席卷中国足球的那个冬天,都不如此时让所有的中国足球人战战兢兢。凛冽寒风中,中国足球也许到了又一个重要的关口,前行何方?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也最适合在这个最冷的冬天让我们思考。
尽管欠薪遍地,但最终16支球队都抵达赛地,中超得以体面收官。相信此时,大多数中超球员已有共识,此时除了报团取暖别无他法;大家也都清楚,此刻他们已然没有了跟老板较劲的所有砝码,唯有咬牙活着,才有可能等到未来继续生存的希望。冠军、亚冠、附加赛、保级、扩军,国脚和潜在国脚的表现,这些本应在未来三周成为联赛核心话题的内容,应该不会激起太多的浪花,未来该怎么活,才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在如此一地鸡毛的情况下能平稳度过这个寒冬,已属幸运,但也只是一个缓冲,如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联赛的问题,春暖花开自是遥不可及。据说,足协会全力推动中超俱乐部的混改,让俱乐部有相对稳定的根基。可是,政府+国企+私企的混合股份模式,真的是中国足球的救亡之路吗?
且不说足协根本无法实质性推动各地的俱乐部股改,因为这完全超出它的权力范畴,也不论实际运作中的诸 多细节困扰,就说各地方政府是否都是那么热情地要为中国足球添柴加薪,其实30年前早有答案,现在也依然如此。有一种说法是,既然职业足球搞了30年,中国足球却越来越差,那为什么不重新让专业体制试试?
对于这种看似很有道理的论调,我们必须正本清源——第一,专业体制没法振兴足球;第二,中国足球每况愈下不是职业足球、职业联赛的错,恰恰相反,中国足球沦落的根本原因是尽管我们披着职业足球、职业联赛的外衣,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搞职业足球和职业联赛,过去30年来大行其道的依然是权力足球、政绩足球。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对职业联赛的态度,用职业的态度去对待它,让该管的人去管理它,而依旧把它当做国足政绩的工具,那现在所有的救亡措施,也就是暂时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多能让现任的管理者们平稳过渡,而没法让中国足球长治久安。
中国的职业足球联赛,曾唤醒了大批球迷的热情,但却没有把他们真正留住,也曾经激起了资本的热情,但却没有通过规则让它们从无序变成理性,除了收取不明不白的引援调节费,管理者无所作为。中国的职业联赛,拥有能走向成功的两个巨大优势——数量巨大的球迷(消费者)和数额充足的资本(投资者),却在体制和管理的迷失下变成了人人唾弃的三无产品,谁之过?联赛是中国足球的重中之重。没有欣欣向荣的顶层建筑,青训这座塔基就没有了最终的指引和方向,如何能持续地做大做强?
中国足球在2021年末,遭遇了最冷的冬天,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30年,中国职业足球的改革始终未能继续向前推进,而是在停滞甚至倒退,才有了今日之危如累卵的局面。局部的修修补补,恐怕已无法真正扭转中国足球颓败的走势,在错误的方向上发力越狠,坠向深渊的速度也会越快,直至万劫不复。
中超在凛冬中重启了,而中国足球还远远没有止住它下滑的脚步。
也许,中国足球需要的是,是另一个红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