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之乡”梅州终于圆梦,中超史上首支县级球队诞生!
12月22日,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以中甲亚军的成绩冲超成功。这是梅州历史上的首支中超足球俱乐部,同时也是中国足球职业化28年来首支来自县级的顶级联赛球队。需要指出的是,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所在地并不在梅州市区,而是位于梅州下辖的五华县。在中国足坛早已习惯将金元战略奉为无上圭臬的当代,为什么一支县级职业俱乐部能够跻身中超之列?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世人早已习惯将中国足球和疯狂烧钱、虚假繁荣的金元时代划上等号时,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所处的五华县乃至整个梅州堪称是了解另一种中国足球生态的鲜活样本。虽然梅州经济并不发达,五华县更是广东出了名的贫困县,但这里足球历史底蕴深厚、足球文化传承有序、足球产业链条完整、足球受众规模庞大。显然,梅州客家能够冲超成功,不仅要归功于投资人持之以恒的投资热情,更要意识到身后“足球之乡”这块丰厚沃土的滋养之功。
早在1873年,足球便已传入梅州并很快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基因,足球在民国时代就已成为当地最喜闻乐见的运动之一,梅州因此认定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1956年,国家体委授予梅州“足球之乡” 的荣誉称号。在梅州足球历史长河中, 曾涌现出“球王”李惠堂、曾雪麟、谢育新等历代足球名宿,梅州被视为“客家足球” 、“南派足球”的典型代表。
自2009年提出振兴“足球之乡”计划以来,梅州先后出台了19份足球发展专项文件,囊括足协实体化、职业俱乐部扶持、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培育等多个领域。其中扶持力度最大、最受业内瞩目的有《梅州市足球综合改革方案》 (2015年)、《梅州市关于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实施意见》 (2012年) 、 《梅州市振兴“足球之乡” 十年规划》 (2010年) 、《梅州中国足球特区建设规划》(2021年)等文件。2018年,梅州更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创建中国足球特区,提出“一地三田”目标,即,成为“南派足球”的技术高地和足球人才输出的丰产田、足球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足球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田。
随着梅州客家冲超成功,梅州这座历史悠久的“足球之乡”正在重新赢得世人广泛的热议和媒体的高度聚焦,其建设中国足球特区的相应举措和发展成果也将被放到放大镜下详加审视。与此同时,在中国足球金元时代日暮途穷、彷徨歧路之际,行稳致远的梅州有望为中国足球提供另一种发展思路和实践样本。
梅州客家:五华“土生土长”的自家孩子,有望成小球市球队标杆
梅州是中国的“足球之乡”,而五华县则是梅州的“足球之乡”。无论是想要了解梅州这个“足球之乡”足球发展史,还是想要探究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冲超成功的秘诀,五华县足球都是最值得剖析的案例。
五华县,不仅是此番冲超成功的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所在地,更是梅州这个“足球之乡”足球发展史最重要的组成版图。无论是梅州“足球之乡”历史的追根溯源还是近年来梅州“足球之乡”振兴之路,五华县均构成了其主体框架。
五华县位于梅州市西南部,下设16个镇,面积3237.8平方公里,总人口152万,以客家人为主。据《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法国人毕安(Charles Piton)与德国人边得志(Heinrich Bender)在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创办教会学校——元坑中书馆。办学期间,边得志教授学生踢球。这是目前中国史志上记载最早的现代足球教学记录,元坑中书馆创立也被视为现代足球正式传入中国内地的标志。2013年,五华长布元坑竖立了“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的纪念碑。至于五华走出的足球人物,无疑当首推“亚洲球王”李惠堂,他的名字早已是五华、梅州乃至整个中国足球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梅州足球的不少成就,也多在五华开创。五华曾经是省级重点扶贫的特困县,直至2020年6月终于成功“摘帽”。但即便如此,五华县在足球方面的投入力度让人印象深刻。在当地政府坚持打“足球牌”的策略下,五华在赛事运营、人才培养、场地建设、产业链打造等方面大放异彩,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足球发展重点地区。五华的职业足球、青少年足球、足球场地、足球小镇均代表着梅州的最高水准。
比如,梅州三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中,两家的总部位于五华,一个县拥有两家二级联赛以上级别的职业俱乐部,这在国内独一无二;五华青少年足球战绩优异,在2016到2019年期间,五华县共夺得市级以上青少年足球赛冠军50个;五华足球场地建设力度也在梅州各区县中排名前列,五华的足球场数量超过300块,比广东省部分城市的球场总数还要多;在足球产业方面,2019年首期工程落成的五华横陂足球小镇,位于五华县横陂镇,这是体育总局公布的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中唯一的足球主题项目。
具体到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是五华“土生土长”的自家孩子。俱乐部成立于2012年12月10日,彼时由五华当地的民营企业家魏晋平投资组建。魏晋平是梅州本地房地产企业广东新晋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生于五华横陂,可谓李惠堂“同乡”。自俱乐部成立以来,俱乐部总经理一直由梅州当地人曹阳担任,曹阳在俱乐部运营方面精打细算,以科学的投入保障球队战绩稳定。
多年来,俱乐部架构和管理模式一直都保持稳定,曹阳倡导“本土化”的建队理念。曹阳曾表示,“我们不但要成为梅州足球的龙头,更希望能打造成为广东本土球员发展的一个大平台。”。相比很多财大气粗的足球俱乐部,梅州客家俱乐部虽然投入规模并不算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曾担任过梅州五华队主帅的戚务生就盛赞:“我几乎看遍了中国所有职业俱乐部,像五华这样小而精的俱乐部并不多见,无论训练、生活还是管理,五华队都足以称得上规范的榜样。”
从2013年开始征战中乙,到2015年梅州客家夺得中乙冠军、成功杀入中甲,再到如今冲超成功,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一路走来立足当地足球文化,秉承“足球之乡”的文化传承,行稳致远。而在中超金元潮水退却、遍地皆是裸泳豪门之际,梅州客家的运营理念或许能让更多中超球队回归理性,甚至激励更多小球市球队早日冲超成功。
足球之乡复兴秘诀:密集出台20个足球扶持文件,全力打造足球特区
梅州“足球之乡”的复兴秘诀主要在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重点就是持续出台各类足球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创新土地和金融服务支持方式,落实税费等专项优惠政策。
站在2021年回首望去,梅州足球近年来的复兴之路,源于2009年梅州提出“足球之乡”振兴计划。梅州此后出台的足球扶持政策多达20个。其中《梅州市职业足球俱乐部升级、保级扶持办法》《梅州市加快足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在扶持职业足球俱乐部方面煞费苦心。
比如,梅州的中甲俱乐部在土地使用方面优先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并给予配套体育综合体建设项目,对职业足球俱乐部总部经济、足球小镇等企业大型体育场馆减半征收房产税。对职业足球俱乐部球员缴纳个人所得税额超过1000万元的,给予返还缴纳个人所得税总额的20%,全市、县(市、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可适当以开展工会活动的形式购买主场赛事球票。
2018年,梅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创建中国足球特区,提出“一地三田”目标,即,成为“南派足球”的技术高地和足球人才输出的丰产田、足球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足球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田。2021年2月,《梅州足球特区建设规划》正式出炉,提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目标。
其中,近期目标(2020—2025)新建或提升改造100块足球场,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100%校园足球场地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参加中乙联赛以上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总数达到2—3家,力争实现男女职业俱乐部同时进入中国足协超级联赛,培育2—3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梅州培育的球员多人进入各级中国足球(男/女)国家队,青少年足球人口占在校学生人数总数达到50%,足球发展的基本指标进入全国城市前列。
中期目标(2026—2030)参加中国足协乙级联赛以上的职业俱乐部3—5家,打造3—4项具有国际水平的品牌赛事,全市持证教练员达2000人以上,全市青少年足球人口占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达55%,梅州培育的成人球员7—8人进入中国足球(男/女)国家队,成为亚洲地区足球知名城市。
远期目标(2031—2040)整体足球水平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足球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全市青少年足球人口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超过55%,成为在全球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足球城市。
整体而言,梅州“足球之乡”已初步实现复兴,目前正在加速建设中国首个足球特区,足球产业已迈上正轨。据2021年梅州市体育局发布的《梅州足球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梅州市足球产业规模为5.3亿元。其中足球赛事和足球衍生品两大板块产值比重最大,在梅州足球产业规模中占比达66.2%。而在差不多同期中国足协发布的《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报告》中,梅州的足球发展健康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当前,在中国足坛金元大潮逐渐退去、足球发展思路亟需转型之际,中国足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希望能健康可持续地行稳致远,这也是中国足协发布《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报告》的初衷。而作为足球发展健康指数在全国高居第一的梅州,无疑能够给中国足球未来的转型提供更多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