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吧3月27日讯 针对近期于大宝在网络上引发的争议,《济南时报》发文点评认为,于大宝遭遇了“吴曦之痛”,但中国足球眼下并不需要“骂战”,更需要冷静和客观。
围绕于大宝是“保护性接应”还是比赛态度懒散,众多圈内人士与球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截至目前,这轮“论战”的双方依旧势均力敌,但可以确定的是,“保护性接应”的于大宝与“中越之战”中“躲球”的吴曦一样,被很多人“钉在了耻辱柱上”。
从2021年开始,围绕中国足球,一个有意思的模式开始在网络中出现,围绕比赛的负面话题,只要有一方发声表态,总有另一方开始提出相反意见,接着,话题开始发酵,业内人士、媒体人纷纷发声,话题探讨的本身也逐渐濒临个人攻击的范畴,失控的争吵加快了“问责”的速度,也使得旁观者越来越看不清是非。或许,这本就无关是非,除了浏览量、点赞量、带货量、直播人数的激增,中国足球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关于中国足球的“注意力经济”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模型。
“40强赛就是我们的预选赛,12强赛就是我们的世界杯。”在2021年从40强赛突围后,这样的声音一度统一了业界的观点。只是,随着一场场比赛中“五花八门”的戏剧性话题,舆论对于国足的态度逐渐转变,没有人再重新提醒我们目前与亚洲一流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也没有人去认可没有主场所带来的巨大困难。无论谩骂与期待,国足的比赛总有人会观看。每一次愤怒都是出于热爱与惋惜,但也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希望中国足球能有更多的冷静与客观。
(南陵哭哭生)